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石嘴山人才E家 > 人才政策 > 石嘴山政策 > 正文
石嘴山市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2021-2025年)
2022-03-22 16:00:00     来源:    编辑: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2-03-22 16:00:0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优化教育体育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石嘴山市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根据《石嘴山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石党发〔2019〕7号)《石嘴山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石党办发〔2020〕32号),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97所,教职工总数为10487人(专任教师8804人,女教师7382人)。现有在编教师6566人,高级职称1398人,占比21.6%,中级2654人,占比38.8%,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6148人,占比69.8%。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千百万人才”1名、自治区“313人才”3名、“塞上名师”5名;有正高级教师13名、特级教师11名;1名校长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6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教师队伍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机制矛盾仍然突出,教育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活,影响学校和教师主体作用发挥,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和发展后劲。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做到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提升,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总体目标。

  聚焦“四有”好老师标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配置科学、管理高效,忠诚、干净、担当的教师队伍,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到2025年,教师思想素质更加过硬,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更加凸显,师德师能培养体系更加健全,重振师道尊严;教师配置更加科学,教师数量和学科结构逐步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满足学校办学需要;教师质量更加优化,本科学历达到80%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教师队伍人才更加充足,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后备人才、储备人才达到1:2:3:5,力争培养千名以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百名卓越教师,十名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学校用人自主权更加充分,教师在职业上有获得感、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三、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六项工程。

  (一)实施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工程。

  1.强化党对教师队伍引领。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开展系统化和常态化学习,使广大教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明显提升。坚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思政教师,加强大中小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

  2.筑牢党组织坚强堡垒。继续开展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依托年级组、学科组或教研组等科学设置教师党支部,建强公办高中学校党委,加强民办学校、高职院校、高校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扛好“两个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深化学校纪检监察工作改革,选优配强学校纪委书记或纪检委员,加强对学校的日常监督。在教师考核、岗位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充分征求党组织的意见。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每三年对教师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一遍。

  3.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党员名师队伍,组建党员名师工作室、党员先锋示范岗,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并引领更多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表率。重点在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健全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双培双带”机制。

  (二)实施师德素养提升工程。

  1.加强师德师风日常管理。将师德专题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内容,融汇“党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守好讲台主阵地。坚持五育并举,落实教师职业要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公平公正、善待学生。强化教师职业身份,科学适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树立与新时代教师职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师形象、职业语言、网络行为、社会形象。

  2.严格师德师风法纪教育。深入开展教师法治和纪律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学法用法,提高全体教师的规则意识、法治素养,提升依法执教能力。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加强廉洁从教和师德警示教育,坚守师德底线,切实增强依法依规执教从教意识。对违法违规教师从严处理、严肃问责。

  3、建立师德评议制度。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的师德评议活动。健全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定期通报制度,对师德失范者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年终综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4.建立师德模范宣传表彰制度。每年教师节期间集中开展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传活动。建立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健全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师德鉴定制度。建立师德档案,将教师的工作作风、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及师德评价作为重要内容,拓宽师德档案结果的运用,与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岗位晋级紧密结合。

  (三)实施校长领航工程。

  1.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三名”工程。启动新一轮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兼顾各学科的一批高水平“名师工作室”。认定市级名校长5名,市级名班主任、名教师各10名,并报请市委、政府表彰奖励;新增市级名校长工作室5个,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共10个。从“三名”培养对象中选拔推选自治区塞上名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现代专业素养,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队伍。

  2.健全校长选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校长选拔任用程序。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党组织在校长选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步伐,推进完善后备干部档案,定期选拔推荐一批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班主任,有学校中层以上任职经历的优秀干部和思想政治素质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有组织领导才能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优化校长队伍结构。稳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形成体现学校工作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做到用人治事相结合。

  3.健全校长教育培训制度。常态化开展学校领导人员专题培训,加强校长理想信念教育。加大新上岗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能力提升培训、高级研修培训、骨干校长研修培训及有关专项培训力度。坚持教育家办学导向,注重把校长往学者型专家或教育家方向培养,实施教育家建设工程,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五年内,新任校级领导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现任校级领导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100名校级领导参加国内高级研修或选派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考察,力争培养一支富有活力、敢于创新的专业化校长队伍。

  4.健全校长考核监督制度。进一步优化校长评价机制,构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及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奖惩、绩效工资发放以及任免的重要依据。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结合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组织开展校长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述职述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

  (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1.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完善骨干教师培养、评选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分级核定培养比例,实现自治区、市、县(区)相互衔接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采取直接认定和选拔培养相结合方式,优化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培训和评选动态管理机制,全市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使骨干教师在学科分布、年龄结构更趋于合理;坚持分级管理考核、共同使用的原则,形成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25年之前,进一步强化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造就一支能够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中发挥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进而带动全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拓宽渠道,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开齐开好学生成长规律、师生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等课程,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工作及研究能力。支持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岗位绩效标准,在评先评优上向班主任倾斜,鼓励青年教师主动担任班主任,五年内确保班主任100%接受一轮培训。

  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入职教师“起航计划”,强化岗前培训和达标考核,以三年为周期,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青蓝计划”,强化“三字一画”、信息化应用能力与学生心理辅导等基本技能训练,开展好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支持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师研修访学、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培养,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推行新入职教师在优质学校跟岗实践1—2年后再到岗任教机制。以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为核心建立中小学校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强化教师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实践。五年内,全体青年教师至少接受一轮针对性培训,新入职教师100%接受岗前培训。

  4.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实施教研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每年组织教研员到高等师范院校或教科研机构跟岗研修或外出学习至少一次,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教研员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高考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促进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搭建教研员专项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平台,切实突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和信息化应用示范效应。加强教研员综合素质培养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教研员个人发展规划,统筹提高学科教研和通识教研能力。扎实做好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努力培养学科骨干力量,切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校本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变革的融合发展。优化教科研队伍结构,打通教研员准入和调出渠道,推动解决教研员职称岗位设计不合理的弊端,在评优和评先方面适当向教研员倾斜,努力提高教研员队伍的吸引力。采取培养、引进、兼职等办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研员队伍,在5年内,做到特级教师、“351”工程人才、学科带头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研员比例有新提高。

  5.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素养。加强教师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理论素养培训,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实施教师智能助手和优质资源应用行动,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教育云空间等应用培训,组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方式转变专项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未来教师培养创新行动,加强信息化骨干人才培养,分层次开展校长领导力、教师信息化课程应用模式探究等高层次培训,培养一批信息化“种子人才”。实施教师智能研修行动,组织全市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信息化教学能手”和“信息化教学名师”面向全市学校开展个性化“菜单式”培训,带动全市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6.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城市优秀教师乡村讲学计划,通过“跨校联教、联校网教”方式,运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载体,着力推进乡村教师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继续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改进招募条件,拓展实施范围,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补助,同级财政可配套一定补助。建立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尤其是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学科探索“一师多校”模式,推进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育乡村教学名师,建设乡村教学名师工作室。健全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子、组建学科小组、纳入工作室等方式,促进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7.构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以“重实践、厚基础、多技能、高素质”为原则和目标,构建五育并举工作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缺一补一”和“退一补一”的原则,通过招考招聘、转岗选聘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补足配齐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教师,专职体育、音乐、美术教研员和专兼职劳动、舞蹈、戏曲等教研员。其中,体育教师可采取“先面试后笔试”方式招聘,劳动课教师可特聘;重视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专业培训,突出学科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型专业骨干教师,到2025年,实现对全市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全员培训。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评聘办法,保障其在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福利待遇、评先选优、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享有同等待遇。

  (五)实施教育现代治理工程。

  1.建强教师成长平台。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建好教师智能研训中心,为教师培训提供智能化、便捷化、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优化教师培训的渠道和服务方式,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培训和智慧教学应用研修全覆盖。将教师大数据分析评价系统与教师队伍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用好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数据库、教师管理测评和专业化发展智能化评价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画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发展方向及指导性建议。

  2.健全培养培训模式。积极与发达地区、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将我市优秀校级领导、学校中层及优秀教师送到外地挂职培养锻炼,吸引外地优秀教育人才到我市学校挂职交流,促进教育理念、思想及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融通;加强与区外知名院校合作,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落实《石嘴山市优秀教师跨校执教暂行办法》,针对学校间学科、年龄及教学工作需求,开展教师跨校执教,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的交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名教师作用,开展教师学区内走教。

  3.完善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使用机制。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对专业带头人、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方面予以倾斜。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将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采用兼职方式聘请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强化聘期目标责任管理。围绕石嘴山市创建国家职普融通示范区目标,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分流调整,选调、招考相关专业教师。在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鲁班工坊”,与天津等地区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着力培养优质职业教育师资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开展职普融通育人新模式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在宁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设中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文化课教师的配备,围绕康养产业,吸引和培养实用性、技能型师资队伍。

  4.支持宁夏理工学院教师发展与培养。以创建宁夏理工大学为契机,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基础、高端人才队伍为支撑,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民办高校。支持宁夏理工学院不突破现有核定事业编制总量前提下,采取“先进后出”、“空一补一”的办法,自主引培全日制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按照有关规定聘用为事业身份人员并办理相关手续,积极推进自治区、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待遇的落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养,支持学校通过国内访学、对口支援、国际交流等渠道,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大“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鼓励教师前往行业和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应用型学科师资储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

  5.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开展“县管校聘”改革,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高中学校开展“县管校聘”,引入竞争机制,动态调整岗位聘任,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力度,切实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活力,同时逐步化解高级职称评定供需矛盾。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6.健全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补充办法,优化招聘程序。对高层次人才可以采用“先进后出”的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招聘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并视情给予学校、幼儿园一定的自主权。普通高中教师补充以优秀公费师范生和研究生为主。同时,争取适度扩大从本市户籍生源中招录教师比例,切实解决因两地分居、照顾父母而造成的年轻教师流失问题。实行5年一周期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教师师德失范全行业退出机制和建立不合格教师转岗机制,逐步淘汰、转岗不适应教师岗位的教师。

  (六)实施教师关心关爱工程。

  1.强化组织关爱。每年定期走访慰问相关学校、名优教师、困难教师,妥善解决广大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严格进校园事项。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对全市教体系统连续从教30年且目前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教师颁发纪念证书。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密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落实人才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帮助解决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优学石嘴山”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强化社会力量支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或通过依法成立基金、设立项目等方式,支持教师提升能力素质、进行健康疗养或予以奖励激励。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等对教师实行优待。

  3.强化社会宣传。加强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领导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认真落实的一体化工作机制。

  (二)完善工作制度。县区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师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建立党政领导与教师长期联系制度,积极解决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体现党组织对教师的关心关爱。

  (三)加大经费保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优先予以保障,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体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完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四)加强督查问责。市委、市政府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情况列为对各成员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工作纳入市、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教育现代化评估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到各成员单位,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开展考核,确保规划的落地见效。督导、评估和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地方党政负责人以及办学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履行职责不到位、问题较多、影响教师工作和队伍稳定的地区、单位和学校,要按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编辑】:
【来源】:

中共石嘴山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szsrcb0615@163.com  联系电话:0952-2218420
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宁ICP备2022001533号-1